后疫情时代,特医食品开始流行,行业发展也蒸蒸日上。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特医食品市场,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过去几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按销售额统计)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49.2亿元,提高至2021年整体市场77.2亿元,增速惊人。截止目前,国内已经有88款特医食品注册获批,特医食品领域是我国继药品、器械之后的第三块新兴蓝海市场。根据《食品安全法》,我国的食品类别可划分为普通食品和特殊食品两类。其中,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即,特医食品)。特医食品引入我国是由于特殊的临床需要,因此被冠以药品的名义,后被划入保健食品的范畴。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 FSMP),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属于特殊膳食用食品。当目标人群无法进食普通膳食或无法用日常膳食满足其营养需求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途径,对其治疗、康复及机体功能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
例如,无乳糖配方或低乳糖配方适用于乳糖不耐受患者,全营养配方适用于由于疾病或手术后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等。
此类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产品也不得声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特医食品可以分为四类,包括适用于0-12月龄婴儿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以及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那么特医食品对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市场上对于特医食品的临床需求就已经出现。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拥有庞大的慢性病患者人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将导致慢性病患者人数的持续增长,而营养不良是慢性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所以中国市场拥有庞大的临床营养需求。但中国的医疗体系与美国、欧盟等成熟市场相比还未完善。因此,当时的特医食品以肠内营养制剂的形式进入了中国,并按照化学药品进行监管,经药品注册批准后方可上市销售。后来,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逐渐成熟,为了满足市场与监管需求,我国引入了发达经济体中特医食品的概念。同时为了保持之前已有的肠内营养制剂在市场上的正常流通,我国肠内营养制剂目前依旧作为药品流通。特医食品未在中国明确定义前,是以肠内营养制剂的药品身份在中国市场流通。20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将特医食品从药品划出,并将其归为食品。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注册办法》)正式出台并实施,从此,中国特医食品的生产及市场准入有法可依。在这之后,中国特医食品行业相关政策逐步出台。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开始走向规范之路。自注册办法实施以来,已经有88款产品通过审批并正式面市。2017年后,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针对国民健康与营养作出重要部署。营养事关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重大民生工程。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竞争力的最终体现。也因此,特医食品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市场发展前景逐步开阔。上游:包括特医食品生产所需的配方原料、辅料供应商、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供应商、食品相关产品供应商。中游:特医食品生产企业,业务范围涉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类型涵盖乳制品企业、药品企业、保健品企业等。下游:涉及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药店等)、食品销售经营者(母婴用品店等)以及线上渠道(特定全营养类型除外)等,最终流通至终端消费者。目前获批特医食品的企业主要包括三类:大型药企、大型乳制品企业、特医食品专业研发公司。外资企业包括雀巢、雅培、纽迪希亚、美赞臣、美乐宝、每日乳业、惠氏公司。本土企业获批产品数量排名靠前的企业包括麦孚营养、圣元营养、恒瑞健康、爱优诺、贝因美、艾圣科技、澳优乳业、君悦营养、冬泽特医等。特医食品作为大健康领域的新蓝海,吸引众多企业争相布局,近年来市场的新进入者明显增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中国特医食品行业现存相关企业共有1759家。61%的企业成立时长在5年以内;其中,成立3年以内的企业占比高达38%。特医食品的流通包括了院内和院外两部分。院内特医食品主要通过招标和采购两种方式进入医院库房,患者通过营养科医师的医嘱或处方进行购买使用。院外则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其中线下包括药店、超市和母婴店等;线上,特医食品则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自建渠道销售。专业卫生机构目前是特医食品销售的主流渠道。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近7成消费者首选线下卫生机构购买特医食品,其中有33.8%的消费者首选医院,33.1%的消费者首选药店;仅有26.1%的消费者首选线上渠道。特医食品在我国实行非常严格的准入制度——产品注册制度。《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特医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特医食品注册申请人必须是拟在我国境内生产并销售特医食品的生产企业或拟向我国境内出口特医食品的境外生产企业,注册时该等生产企业应当提交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以及表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材料。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研发实力来设计和开发满足特定营养需求的产品,并进行临床研究以验证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健康领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即在疾病到来时采取治疗手段而逐渐转移至治未病阶段。在营养食品领域也是一样,为患者提供经过科学论证的营养配方,与药品共同辅助疾病治疗,能加快人体机能的恢复,这一创新已经在医疗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2022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583.0亿元上升到896.4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大关,达1110.6亿元。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增加,特医食品行业成为大健康产业的新蓝海,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特医食品作为解决患者临床营养问题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提升国民营养的总体水平,因此特医食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中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3亿慢性病患者,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威胁。特医食品作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营养支持产品,将更加受到重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6-2022年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25.9亿元上升至119.3亿元,特别是3年疫情使得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受到消费者欢迎,市场增速较为可观。从市场总体看,我国特医食品规模占全球市场不到3%,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从临床渗透率看,在美国,有65%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英国有27%,而中国大陆只有1.6%。《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期刊显示,我国至少还有70%的特医食品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业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国内特医食品领域是一片蓝海。未来在人口老龄化、下游需求不断加大及医院营养科建设发展等因素驱动下,特医食品凭借在临床营养支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27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达234.2亿元。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加大特医食品行业供给:随着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相关政策的出台,行业开始逐步规范。近年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市场发展迅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实施,对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的发展更是一个利好因素。未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政策法规的制修订也将趋于稳定,并与国际接轨。此外,加快审批流程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意愿。产品数量快速增长促进行业发展:在国家的重视与政策的完善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总体的产品数量快速增加。此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需求较大的产品类型主要有3种,分别为抗过敏产品、乳糖不耐受产品和肿瘤人群产品,预计未来这三类产品数量将有所增长。
人口老龄化加剧推动需求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占18.70%,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与功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患病概率与营养不良概率提高,进而增加了老年人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需求。销售渠道多元化拓展驱动需求上升:现阶段,中国特医食品销售渠道多集中在三级和二级医院,患者需在医生处方形式及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特医食品。随着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社区医院在慢性病治疗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营养治疗是慢病管理的重要内容。未来,在中国大健康市场以及慢病管理不断规范影响下,特医食品销售渠道将向社区医院、社会药店以及线上渠道等不断拓展。特医食品知识普及力度加大,驱动需求上升:中国特医食品需求的未满足程度较高,截至2023年5月4日的数据,我国至少还有70%的特医食品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通过教育和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到特医食品的重要性及其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这将提高消费者对特医食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