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投资,解决康养问题的?

2024.03.25   |  

278

01

古代的康养机构


古代尽管缺少金融产品,但也有类似的机构承担这类职能。例如一些寺庙和道观。


例如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设立的孤独园;唐朝政府和寺庙合作成立的悲田院。为老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养老帮助。


不过单纯靠政府拨款,不足以维持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寺庙和道观也会向社会募集资金,来提供养老服务。


例如希望在寺庙养老,那就在退休前,从每个月俸禄中,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寺庙或道观中。等到退休后,就可以去寺庙养老。


如果没有做对应的“养老定投”,那老年后的下场就比较惨淡。如果特别有钱的,甚至可以单独设立寺庙。类似富豪,可以自己成立基金公司。除此之外,寺庙还有日常的香火钱、国家拨款等等。


02

寺庙的“死差益”与投资


那寺庙收到这些钱,靠什么来增值呢?如果只是把收到的钱支付养老,那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1)第一种增值的来源,是捐赠者中途的离世。


古代医疗条件差,很多人根本活不到退休,就因为各种意外死掉了。

他们之前捐赠的钱,自然也就归寺庙了。


这种损益,在保险机构中经常见到,也就是死差损益。

当实际死亡率低于预定死亡率时,保险公司会获得死差益,即实际赔付金额少于预期金额,从而产生利润。


(2)寺庙也会做投资。


最主要的投资就是农地。


寺庙用钱买下大块的土地,然后承包出去。按照收成,从中抽取。

这是古代寺庙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

到今天很多富豪也会做类似的投资。例如比尔·盖茨就是美国最大的地主。


为了维持土地出租等的稳定,大的寺庙、道观也有自己的安保、护卫人员。

越大的寺庙、道观,这方面的人力数量越多。


甚至有的寺庙以武力著称,旗下的僧兵,在古代甚至可以左右一些关键的战役。

也难怪一些寺庙可以跨越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传承至今。


这个时间长度已经远远超过一般企业的平均寿命了。


03

古今相似的康养模式

寺庙、道观,以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作为背书,以捐赠资金作为现金流收入,以土地、租金作为主要资产。

承担了古代社会部分社保、养老的作用。这种康养模式,在明清时期逐渐成型。


到了现代社会,原理还是类似的。


退休之前,将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社保、养老金账户、自己做基金等的投资,依靠资产长期增值。

到退休之后,就可以从中取用,来满足退休后的生活了。


作者:银行螺丝钉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咨询热线
158-2836-1043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151号 1栋1单元21层2108号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