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养老相关工作,报告提到了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2023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9697亿,占总人口的21.1%,65岁以上人口达到2.1676亿,占总人口的15.4%)和出生率的逐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未来,靠“现收现支,当期劳动人口养活退休人口”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要不堪重负了。要想过上更体面的老年生活,不得不自力更生,在有赚钱能力的时候,及早为自己准备养老钱。那么,当个人有了节余,想为养老储备钱的时候,放哪儿更好呢?放在银行?肯定是安全的,但随着经济下行,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存款利率会不断下调,央行可能会增发货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估计不可避免。购买国债?也不是所有的国债都是能随时买得到的,况且收益率也在降低(最近的国债利率都不会超过3%),若遇到加息等特殊情况还会损失利息差。购买市场上的理财产品?风险更高。投资股票?普通股民现在都变低调了。所以,目前似乎可选择放钱的地方越来越少了。相比较而言,如果手里真有闲钱,年税后收入在30万以上,在保证孩子教育、日常生活、父母养老都已安排好的情况下,配置点儿“养老金融”产品,还是较好的选择。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帮助国家筑牢“第三支柱”,买点儿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我国2022年《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规定,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额度上限为12000元。这个在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在商业养老保险中,如果纯粹为养老考虑,购买养老年金险是较好的选择,可以强制储蓄,避免资金被挪用,关键在于保障退休后获得一定数额与生命等长的稳定现金流。
寿命越长,领得越多。但必须认识到,过于长寿是一种风险。任何的养老保险,即便收益再高,再安全,也无法规避通货膨胀的系统风险。
网上曾有一个案例。某人1989年用两个月的工资100元购买中国人寿的储蓄养老保险。2003年60岁退休时,每个月能领取的养老金为1.8元。有人认为,真不值得买。但这个案例不能证明储蓄养老保险不好,而是说明了通货通胀对个人财富实际购买力的收割。排除通胀因素,就杠杆收益而言和安全性而言,该人的决策还是对的。计算一下,每月领取1.8元,每年就是21.6元,如果活到90岁,就能领取648元,收益率是6.48倍。保险是有制度保障的,保险公司确实做到了。可惜,没跑赢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