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焦虑,“主动康养”或许是解决之道?

2024.03.19   |  

1032

2023年3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玉韶先生在一次关于老龄化的对谈中提到一个变化,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从2000年的8827万,到2021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亿。


20余年时间里,老年人群体从最开始占总人口的7%,到2021年占到总人口的14.2%,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我国新增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00万,2023年将达到1408万。估算起来,2023年一年的新增老年人比2019、2020、2021年新增老年人总和还要多。而在未来,也就是2035年,根据预估,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1%,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640.jpg


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之下——从轻度到中度,乃至重度——意味着养老问题已经不仅仅只是关于个体家庭,而是整个社会所要共同面对的复杂问题。


老龄化并非只是简单的数字上的增长,它意味着人们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养老问题以及更多的家庭压力。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出现了8次,而大量被讨论及关注的背后,显然是所有人在养老问题下共同的焦虑——到底该如何面对衰老?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外,体面、有尊严、幸福的康养生活又是否只能成为奢望?


2022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之后,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议话题。而在陕西的七普数据里,西安人口为1295.29万人,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2%(约为759.1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32%(约为526.66万人)。变老的人口以及变得更老的老年人背后,是陕西人、西安人的养老负担和肉眼可见的养老压力。


传统家庭养老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但上世纪8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三口之家成为社会里最主要的结构单位,与此同时,多代同堂的家庭数量大幅减少。而这也将养老的问题丢给了全社会。


在上海和北京,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一线城市,很早就提出了“9073”亦或“9064”等模式(90%老年人居家养老,7%或6%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剩余3%或4%老年人机构养老)。究其原因,与居家养老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中占据的传统绝对地位有很大关系,因为居家养老是大多数长者的选择,他们需要更为熟悉的环境给予自身安全感。


一方面是不断呈上升趋势的老年人口比例,另一方面是并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国外,作为公共服务工作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称为“社区照顾”。而在我国,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政府、市场、家庭、以及非政府组织。


其中,政府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制定者,管理并监督实施过程,市场作为灵活的主体,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由需求方按意志进行选择,从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公益组织,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着填补作用。至于家庭,则一直都是最直接也最基本的养老存在,因为这离不开国人对于“家庭”本位、情感关系以及孝文化的认同。


同时,长者对于社会提供的整体医疗健康水平、日常生活服务甚至于心理咨询等项目的需求和期望都会越来越高,这也对怎样更好地处理养老关系提出了挑战。


毕竟居家养老的目标不应简单停留在满足日常照护、洗澡、就医等基本需求上,它所指向的是体面的、有尊严、有乐趣的康养生活。


而将专业服务引入居家场景,也不是仅仅为了给儿女松绑,更重要的是让父母和子女实现一种幸福的平衡。但这也意味着,养老服务必须是多样化、针对性的。


在这样的现实下,改变已经悄然开始,而首先被改变的是观念。与“坐等老去”相比,那些掌握一定财富的人,开始从被动养老向主动康养做出转变,并更加重视自身资产的再配置和管理。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当前,在国家鼓励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养老行业,而随着行业内的规范,国企、央企、民企等的不断加入都为养老产业的布局和铺陈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市场化的养老解决方案,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一送了之”,从形态上越来越朝着多样化、长周期、康养合一的综合性社区方向发展。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咨询热线
158-2836-1043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151号 1栋1单元21层2108号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