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盘点两会“养老”关键词:银发经济、人才培养、补贴机制、长护险立法……

2024.03.25   |  

811



全国人大代表建言


01
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衡水市医疗保障局局长顾雪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化解长期护理负担过重引发的社会风险,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建议在试点城市取得经验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形成比较完善的长期护理险制度,及时全面铺开,并适时开展长护险制度立法工作。


     二是建立统一标准。统一长期护理险的保障范围、筹资标准和渠道、完善待遇支付政策,明确长期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体系和经办流程,强化经办力量,切实推动长护险落地落实。

     三是持续加大宣传落实。增加长护险知晓度,增强长护险制度城乡覆盖面及服务供给,合理引导群众预期,确保长期护理险的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医疗保障、财政、税务、卫健、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在政策制定和统筹推进,发展长期护理专业机构,在街道、乡镇层面大力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机构,实现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融合发展。(来源:贝壳财经)


02
优化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建议优化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

     一、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政府应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率,增加市场供给量,促进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引导和监管方面,政府应明确各类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和定位,推动错位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应主要承担兜底功能,为经济困难、残障孤寡等特殊群体提供基础养老服务。对于有经济能力和更高需求的老年人,政府可以提供补贴支持,鼓励他们选择市场化养老服务。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民办和公办养老机构的监管,确保其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的合规性,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建立灵活、合理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

     为了更好地支持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政府应探索建立灵活、合理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既考虑建设期补贴,以激励民间资本开办养老机构,又考虑运营期补贴,以激励民办养老机构稳健运营、长期服务。(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03
积极应对老龄化,制定《养老服务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一部专项的养老服务方面的法律,统筹管理,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

     他建议,立法中应构建多方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明确政府职责,强调政府的“兜底线、保基本”责任,鼓励家庭及社区承担养老义务,引导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鼓励并规范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养老设施、监测、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养老服务申报、评估、监管系统,满足紧急救助、生活照护、家政服务、健康预警、远程诊疗、物流配送等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张天任表示,立法中应明确提供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地产、保险、医药等领域的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并加强监管,应立法规定养老服务机构必须提供合理的服务合同,明确老年人知情权、隐私权等,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养老服务纠纷。(来源:澎湃新闻)


04
丰富农村养老载体,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建议丰富农村养老载体,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

     1、丰富农村养老载体。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资金支持力度,倡导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兴建集体老年公寓,让老年人在村内或就近互助式养老。

     2、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和运营率。利用闲置的国有建筑资产,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与品牌餐饮企业、连锁快餐企业合作,多渠道增加助餐供给主体。(来源:光明网


05
构建“居家老人紧急救治地图”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章晓联建议促进智慧赋能家居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应急救助水平。

     她建议,一方面,厘清部门责任。梳理紧急呼救设备设计和加装、呼救后第一时间响应的主体、居家紧急救治方案制定、送医渠道、送医后医保报销实施、救治后的回访监测等各环节的主体责任,建立贯通机制。

     另一方面,资源融合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及社会机构承担应急救治服务任务。积极探索企业运营模式,鼓励形成社会机构融资筹钱的机制,加强协调能力,建立“政府补贴+社会资本引入+家庭支付”商业运行体系。

     实现智能养老,还需要加强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归集,实现养老信息互联互通,达成老人需求与服务供给方面的信息对称。

     一是导入老年人口信息,方便政府、社区、卫生服务站及相应社会机构迅速获取老人的健康情况、既往病史、用药禁忌、紧急呼救历史等信息,以便在应急响应中第一时间制定科学救治方案。

     二是导入区域内的卫生服务站、各类公立、私立医疗、养老机构信息,构建“居家老人紧急救治地图”,形成“20分钟服务响应圈”。通过规模效应打破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缺陷,降低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综合成本,完善居家、社区、医疗、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源:九派新闻)


06
加快推进长护险立法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建议,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失能人员“老有所护”。


     于旭波建议,将长护险作为独立险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推动长护险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筹资机制,通过优化使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统筹管理和集约使用国家各项涉老资金等方式,为长护险留出充足的筹资来源。(来源:天津新闻)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建言
图片


01
开设养老照护专业,应对“人才荒”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建议,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

     张金英建议,建立多层次的照护服务体系。具体而言,政府主导完善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即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养老体系,按照老人健康状况,在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中实现顺畅转介,使资源合理分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不同程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

     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她建议,培养更多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医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为失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照护服务。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加大对社区全科医生老年精神病学技能培训,提高诊断、治疗能力;加大养老院护理员护理技能培训;加大科普宣传,使家庭成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

     还要建立信息平台,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信息平台,包括照护资源、政策法规、专家建议等,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张金英还建议,加强社会支持和宣传:加大对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来源:央广网)


02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助力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建议充分协同并发挥全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助力养老服务态势。

     提案建议,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持续投入建设,继续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系统性、精准性和普惠性,并结合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扎实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意识、健康乐龄意识。通过相关政策扶持,组织从业人员,开展老龄服务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推动养老行业向专业化发展。同时,鼓励相关青年志愿者和义工组织共同参与,为养老服务增加多样性。

     印顺提出,出台并细化指引,搭建合作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康养结合建设。鼓励并推动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医养康养,结合实际需求增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社会医养机构,实现全专结合、上下联动的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链,进一步健全诊疗、康复、护理的服务链条。对于社会资本投入,应考虑在政策上给予免税、补贴、医保资质政策倾斜。(来源:海南日报)


03
提升公立医疗机构老年友善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丁梅建议提升公立医疗机构老年友善水平。

     丁梅委员建议,优化公立医疗机构空间布局。对于新建医院,及早对医疗设施规划和适老化建设进行联合布局。对于建立较早、空间紧凑的公立医院,制定出台工作指南,引导医疗机构根据辐射人群范围、地区高发疾病、周边交通状况等因素,对院内基础设施进行适老化评估与改造。如在出入口设立方便老年患者上下车的点位和导行线,提供轮椅或平车等转移设施。结合群体需求,将院内标识、指示牌等进行适老化展示。着力打造老年“微诊室”,有效解决医疗机构资源设置与老年就医需求适配性的问题。

     提升老年群体就医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在老年患者集中的科室附近,设立助老服务站,配备专业志愿者,引导接诊、化验、取药等环节。在卫生间增加无障碍设施、紧急呼叫装备,及时发现突发状况,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对于挂号单、化验和取药单等,尽量采用大号字体打印,便于老年人阅读使用。对入院老人进行生理和心理风险评估,对高风险者进行标识和诊疗追踪,减少住院医疗事故。加快老年医学诊疗团队建设,重视老年医学研究,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多学科诊疗、用药指导、术后康复等服务。

     重视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医疗的适老化改造。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加大对老年患者的智慧医疗投入。对区域挂号平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信息互通,减少查找与预约步骤。提供简化版的人机交互界面与引导式操作流程,设立一键直达入口及语音搜索等功能,便于老年人使用。积极探索由症状或疾病入手、寻找对应科室或医院的挂号新模式。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应配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自助机等点位进行人工服务。

     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全程管理与人文关怀。细化相关政策,出台行业统一指导意见,对老年患者适用的诊疗过程、应急预案等加以全程管理。探索设立老年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就医全过程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在各级公立医院积极倡导老年友善文化与理念,营造尊老爱老的行业氛围。(来源:北方网)


04
打破老年文旅消费“四大门槛” 促进银发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金永伟建议打破老年文旅消费“四大门槛”,促进银发经济发展。

     一是要打破文旅消费的年龄门槛。建议在文旅消费市场大力推动“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保险业务,加大老年旅游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投放,放宽投保人员的年龄上限。提倡旅行社针对老年旅游团配备随团健康陪护员。同时,要纠正金融机构在老年人申办银行卡时的不合理限制。

     二是要打破文旅消费场所的设施门槛。建议要制订统一规范的适老化设施标准,纳入新建文旅消费场所的建筑规范,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对现有的消费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文旅消费群体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三是打破文旅消费市场的“数字”门槛。建议全国各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园景点等公共文旅消费场所,除节假日和场馆接待人数饱和的情况外,一律免除线上预约制度,设置老年游客专门入场通道,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通行”。

     四是打破文旅消费市场的地域门槛。建议取消地域限制,外地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享受与本地老年人同等优惠,全国各城市统一免费乘车的年龄标准,统一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免费乘坐,提高外地老年游客乘坐便捷性。同时对外地老年人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实行统一优惠政策。(来源:中国经营网)


05
应大力发展“备老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建议应大力发展“备老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备老经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清晰定位、理顺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建立老龄产业创新基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做好财富储备、人力资源、科技支撑、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制定国家通用标准,范围覆盖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方面。

     二是发展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鼓励保险、银行、券商、公募基金、信托、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进行养老金融产品布局和创新,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完善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多渠道引入长期的资金投资,加强养老金融资本市场的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盘活养老金存量资金,促进保值增值,保障养老金融体系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培育潜力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优质一、二、三产业,开发生产特殊人群功能性食品以及适合老年人的食品等,开发护理床、远程监控、陪护机器人等居家养老辅助产品。发展体育健康产业与老年文化产业,开发适合老年学习和体验产业,增加参与感和获得感。发展医疗、健康等产业,做好疾病预防、筛查和干预,提高疾病治疗和照护水平。

     四是提前布局,进行城市智慧适老化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公共场所持续升级改造,打造老年人无障碍友好城市。持续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站、手机APP优化升级,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事项,推出更多适应老年群体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产品和应用。开发与推广平安通急救系统,把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等应急智能装置,作为适老化改造的必选项目,运用现代通信设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包括紧急呼援、主动关怀、养老服务综合咨询及服务转介的业务。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适老化暖心政务系统,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

     五是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强全科医生、护理、养老金融等老龄化产业人才培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合资或全资办学。推进教学、实践、科研、产出融合,鼓励职业化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引入台湾地区优质养老师资力量,建设两岸养老人才培育基地,鼓励台湾年轻群体投入祖国养老事业,开创统一发展新格局。(来源:中国日报网)


06
推进健康老龄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建议从多个方面健全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健康老龄化,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他提出,一是要优化老年人精准医疗和健康管理体系。要持续完善高水平的老年医疗与保健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推进以老年医学科、老年病学科建设为技术核心的老年病医院建设,加强老年护理、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具有医护能力的护理、康复专业机构,一方面要开展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研究推广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多发病共存综合防治的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

     他同时建议,要完善老年人心理-社会健康支持体系。
     一是有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支持老年人通过延迟退休、续聘返聘、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等形式发挥作用。
      二是研究适应老年人特点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激励保障措施,进一步健全规范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
三是完善老年人健身场地设施,开展老年人体质状况调查,加强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引导老年人广泛参与体育锻炼,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生活新理念。推进老年宜居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无障碍建设也很重要,包括公共环境的无障碍建设,以确保老年人出行便捷。

     另外,范先群也建议,要加强衰老及相关重大慢病的基础研究,构建机体衰老与相关重大慢病图谱,探寻膳食营养、精神情绪、运动、睡眠等主动健康生活方式对于老年人群代谢特征、免疫调控、机体机能等各方面影响。

     他还表示,要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贯通老年医学本科、研究生培养和继续教育,将老年医学知识纳入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鼓励医疗机构打造老年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建立老年医学跨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建立患者为中心实行多病共治的模式。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咨询热线
158-2836-1043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151号 1栋1单元21层2108号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