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康养金融这篇大文章?

2024.03.25   |  

569

01




人口老龄化与金融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加速发展,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老龄化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2.96亿,占总人口的21.1%;预计2024年超过3亿,2035年达到4亿,2050年左右接近5亿,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极为艰巨。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群众福祉,对于维护国家人口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养老金融是第一次在高层级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也是第一次作为国家金融工作重点。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充分发挥金融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是促进金融服务与养老事业相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丰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养老金融已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主题。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不仅具有政治意义,更有现实价值。作为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进行金融活动的总和,养老金融一般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三部分。目前,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初步完成,但养老金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其中,第一支柱的财务可持续性较弱,远期面临较大财政压力;第二支柱的覆盖率提升缓慢,企业参与意愿不高;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不及预期,产品供应不均衡。
从养老产业金融来看,一方面不断出台各类政策措施,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和以全国性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为养老产业提供长期可持续资金;另一方面各类机构加速布局养老产业,养老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其稳定性、抗周期性、盈利性逐渐显现。
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在养老金融产品持续扩容、产品谱系日渐丰富的同时,养老财富消费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多元化老年需求。近年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将理财、信贷、便利结算、增值服务等内容结合到一起,提供产品定制、健康管理、法律顾问、财产保障等适老金融服务,构建起一系列养老财富消费的金融产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渠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02


做好养老金融的发力点:

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

就概念而言,学术界和产业界将养老金融定义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三部分”。其中,养老金金融是指为储备制度化的养老金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其对象是制度化的养老金资产,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并通过市场化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养老产业金融是指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其对象是养老产业,目标是满足养老产业的各种投融资需求。养老服务金融是指除制度化的养老金以外,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身养老需求所采取的财富积累、财富消费及其他衍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其本质是通过金融活动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就需要在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等方面进行发力,尤其是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
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可将其大致分为养老照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等12个类别。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截至2022年末,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9.4万亿,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0万亿,充分彰显出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养老产业主要聚焦于医疗服务市场、养老用品市场和养老地产市场,具有资金需求体量大而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金融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作为养老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各商业银行通过给予优惠利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建立信贷白名单、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等方式助力养老产业的发展。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推出,可以进一步加强银行对普惠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优化信贷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部分行业领先金融机构开始尝试推出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智慧服务、生活消费等综合功能的服务产品,通过构建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养老金融的供给效能。比如招商银行构建了集“社保账户、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其他备老资金”于一体的个人统一视角养老主账户,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构建涵盖“攒养老金+花养老金”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民生银行尝试打造“一站式、全周期、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深入客户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提供更加精准适配的产品及服务,携手各类生态伙伴,共同打造一个和谐共赢的养老服务生态圈,让客户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建设银行发布集团养老金融统一品牌“健养安”,提出“专业专注、建行养老”口号,整合公司金融、个人金融、资金资管三大板块的养老产品、服务和资源,提供覆盖“一站式”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围绕个人客户全生命周期,细化完善客群服务体系,提供养老咨询、规划、资产配置、消费等一系列服务,让老百姓在未老、备老、养老等不同人生阶段,都能感受到建设银行“一生一世”的陪伴;持续优化完善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双子星”养老服务专区,让线上线下服务相融合,更加贴心暖心。
可以认为,发展养老金融,旨在充分发挥金融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金融服务和养老事业有效融合,增加养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供给,解决养老储备不足、养老服务滞后以及医养结合等具体问题。由此,养老金融既可通过金融融资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促进更多优质资本参与养老产业领域,进而实现有效融资;也可以藉由金融投资进行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从而助力养老资金保值增值,促进养老消费有序发展。因此,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不仅是政治性人民性的体现,也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03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可行路径

当前,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迫切需要在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等方面打开突破口。与此同时,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和养老的投资与消费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深度挖掘。
先,养老产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供不应求,还未形成单独的统计监测口径养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处在上升阶段,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但养老产业中大部分项目建设的周期偏长且回报具有不确定性。现阶段养老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投入和地方政府投资,模式局限于传统银行抵押贷款,投向集中在养老社区、医药健康等相对成熟的领域。考虑到回收资金风险问题,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有持续性的现金流,而养老企业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运营收支平衡。繁琐复杂的信贷流程使资金滞后于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既无法负担高昂的融资成本,也无法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无形中提高了养老产业的准入门槛。另外,养老产业涉及面广,各产业间的差异较大,融资主体所处的行业、企业资质、市场前景、收益风险比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急需建立符合养老产业金融特征需求的综合化信贷统计、监测、分析、风控系统,从而帮助银行更好支持养老产业的融资需求,实现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养老服务金融供需双方面临制约,市场发展活力不足。以养老理财产品为例,尽管其规模屡创新高,但各机构产品同质化较为明显,在投资策略、投资期限等方面较为趋同,长期性不足,削弱了养老保障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出养老服务金融的独特性,投资的短期性和养老的长期性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从养老财富积累的角度看,需要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探索多元化的产品形式,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养老理财方案。在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适当延长服务周期,满足长期养老、终身养老的需要。将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养老金融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养老金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养老金融产品相结合,事前根据用户年龄、收入、风险偏好等特征为用户推荐产品,事中为用户答疑解惑和预警风险,事后监测产品组合的动态表现,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不同人生阶段的投资需求。
再次,养老消费场景供给不足,无法实现养老财富积累和养老财富消费的双轮驱动。当前还很少有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老年群体开发日常生活服务、健康安全监测、康养消费服务、文化养老提供等与之相适配的消费场景,基于养老投资收益帮助养老人群实现各类消费场景服务还有待加强。总体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持续提升养老金融管理的专业能力,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开发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用户对养老财富积累和养老财富消费的双重需求。
综合而言,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各类型银行尤其是城农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养老产业金融特征需求的综合化信贷统计、监测、分析、风控系统,在做好收益与风险有效平衡的同时更好助力养老产业发展。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各类型银行金融机构需要持续加大养老服务金融的投入力度,尝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面向养老财富配置和养老消费场景开发专业性的科技系统,以更好支撑养老服务金融业务的发展。
老有所养,本不应当成为负担。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可以大有作为。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咨询热线
158-2836-1043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151号 1栋1单元21层2108号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