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完整社区”
(参考资料:吴良镛,2011年,住房•完整社区•和谐社会——吴良镛致辞)
201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对“完整社区”进行了详细界定:在城市社区里要有一个综合服务站、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幼儿园、一片室外活动场地、一套完善的市政设施、一套便捷的慢行系统。同时,社区还必须外观整治达标、公园绿地达标、道路建设达标、市政管理达标、环境卫生达标;社区里的组织队伍要完善,社区服务要完善,共建机制要完善,环境更要优美温馨舒适。
(参考资料: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今年将建一批“完整社区”》)
2020年8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附件《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完整居住社区是指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基本服务和设施的生活单元,也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若干个完整居住社区构成街区,统筹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公园等设施,与十五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02
专家学者观点
李郇:针对当前社区治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从以往的城乡社区规划建设向空间治理转型。从规划建设到规划结合社会,不仅关乎空间建设,更要注重空间与社会的关系;社区不能一味地商品化,更要强调人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治理空间——完整社区。
完整社区是有效的治理空间,需要做到:一要明确以居民为主体,发挥居民在社区规划建设中的作用,优先满足、充分保障“一老一小”的需求,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二是完整社区要求区分老旧小区和新建住宅小区,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更好地解决设施配套问题;三是结合地方实际落实空间建设标准,是完整社区“硬件”建设的基本要求;四是塑造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是完整社区“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五是通过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体制,作为完整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李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参考资料:中国城市规划,《李郇:社区治理的愿景——完整社区 | 学术季》)
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对“完整社区”理论框架、治理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包括公共健康、行为科学、交通和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和经济以及休闲科学等领域。
基于公共健康的完整社区建设重点包括:
(1)促进体力活动的环境营造。
感知建成环境包括安全感知、审美感知、可达性感知等。
(2)促进社区互动的环境营造。
社区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会增加居民之间和居民与环境之间互动的机会。大量研究证明绿色自然环境对促进精神健康、社区互动以及体力活动很重要。
(3)促进健康饮食的环境营造。
健康饮食环境的营造一直是规划领域所忽视的,在完整社区建设中应当予以重视。
由于社区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不同,食品可及性会有所差异,从而导致超重和肥胖。
(李继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胡玉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参考资料: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李继军 胡玉婷 | 基于公共健康的完整社区建设思考 》)
03
“完整社区”实践案例
武汉市完整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武汉市完整社区建设目标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聚焦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至社区的规划建设及治理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品质,让各类人群都能享有便捷、快乐的生活。
二是聚焦社区治理问题。通过完整社区的推行,以社区为单元解决如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及群体健康等城市问题。
三是聚焦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通过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治理,引领和促进全市基层社区的优化改造。
武汉市完整社区建设的总体愿景为:建设以人为本,健康生活,适居、易行、宜享、乐活、平安、善治的完整社区。
社区分类:从社区规划实施角度出发,选择从社区地理分布维度提出社区基础分类,即城市重点地区、城市一般区域、城乡结合区域三类。部分特征鲜明的社区附增特色标签,包括空间特征维度里的传统风貌型、单位大院型、商品房型;社会属性维度的老龄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等。
完整社区指标体系构建:从居住需求、出行需求、生活需求、休闲需求、安全需求及管理需求六大方面,综合考虑社区级设施的实施主体,构建“社区+街道”、“基础+特色”的完整社区两级多类指标体系。两级分别为完整社区的“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N个特色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及扩展到健康街道(15分钟生活圈)的“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规划实施:
一是抓紧推进一批老旧社区整体提升,突出健康、安全、绿色理念,按需增建一批社区养老、体育、文化等短板设施,美化社区环境,改造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慢行系统和社区治理设施,提升社区经济活力等。
二是结合城市历史街区活化、重点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美化,推进城镇社区的环境品质提升、空间腾退、新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绿中村”环境整治和产业植入,打造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特色化城乡社区。
来源:国匠城&规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