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国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

2024.03.22   |  

929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以及人口和劳动力结构都出现了重要变化,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劳动人口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未来十年,老龄人口仍会不断增长,康养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

640 (1).jpg

01

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1、未来十年,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趋势。以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为基础数据,设定数据模型,对未来10年,2019年-2028年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呈现近三年增速快速下降,紧接着在2022年迎来老龄增长的拐点,自2022年开始,我国进入老龄人口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其增长数量将远超过2013-2018年的增长速度。

2、过去五年经济和消费能力发展情况。2013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为7.0%,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间,同时也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的时期,2017年增长6.8%,2018年增长6.6%,2019年上半年增长6.3%,经济增长速度趋缓,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表明消费能力的同步增长。虽然未来十年,经济增长不会像前五年那样高速,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品质的服务,这将给康养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3、中等收入人群增加带来的发展机遇。目前,大部分康养项目的定位,多数是以中等以上收入人群为目标客群,所以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将对这些康养项目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我们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有4亿人,还有10亿左右的人口他们的收入水平低于这个标准。如果这个群体达到8-9亿,这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这也是未来康养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4、人口基数大,将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我们人口多、市场大,这对商业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全球的互联网公司排在前十位的只来自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中国。很重要的原因,人口多、市场大,它有利于形成商业模式,比如说某一个养老产品只有1%的人是你的用户,在中国就有100-200万人,每人每年1万元,就能形成一家100-200亿规模的公司,这样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这个业务模式就能够转得起来。

02

消费性服务成为主导

由服务性消费和生产性服务业构成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消费结构升级所带动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的主导产业。

服务性消费主要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养老、旅游等,已进入快速生长期。从全国来讲,现在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已经接近一半,在一线城市已经超过了一半。康养作为服务性消费的重要内容,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目前为止,养老多数时间,还是作为民生事业来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向支持政策非常少,今年国家发改委推动的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是最大的一个支持养老企业发展的政策,但一年仅14亿,相比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人均不足10元。期待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将养老服务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土地、税收、金融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同时需要针对养老产业的发展,降低基础制度性成本。

康养服务消费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1、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具体支持政策;2、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消费支付体系,并着手培育市场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消费习惯;3、要放宽准入、鼓励竞争,对各类企业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公平竞争,而不是鼓励央企、国企等国有资源过多参与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国家资源和公共资源应优先用于保障兜底的养老服务和重点支持民生福祉的养老事业的发展,而将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更多的交由社会和市场来提供,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养老事业发展的投入和服务质量,又能够快速发展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业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由政府主导提供的养老服务,相对较为靠谱,但效率低下,成本较高,而在政策指导下,由市场提供的养老服务,需要规范,但效率非常高,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市场化才能提供足够多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所以期待加强对市场化、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03

康养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康养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首先应该在主要的经济区域发展,然后才会带动全国发展,我们要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十年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对未来区域的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有了明确的指示,我们只需要按这个去落实就可以了。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包括我们讲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些事情70%以上都会出现在这些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我们讲的中等收入群体要倍增,那么增加的四、五亿人大部分也会出现在这个范围之内。在大都市圈这个乡村的范围之内,应该是农民要进城,城里边人也可以下乡,城乡居民应该是宜城则城,宜乡则乡。


综上,未来康养项目发展布局,将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七大城市群为核心,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来构建康养产业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01

三地康养协同

东风正劲

治理生态、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构建交通一体化网络……这些都是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京津冀康养产业建设也按下快进键,去年尤为突出。
2023年4月,京津冀“解锁”异地就医,京津冀统筹参保人员,持社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这是不少老人跨城养老最关心的事情;6月,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同名微信小程序上线试运行,其中,北京养老服务网特别设置了“京津冀养老”板块,展示数十家津冀优质养老机构及养老项目;9月,京津冀提出打造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先行区、示范区,三地建立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在2月2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郭兰峰分享了最新数据。
有政策和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人才“软实力”同样重要,而目前合格的康养服务人员稀缺,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挑战。在此方面,京津冀三地不断加深养老领域人才交流互通。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和河北省廊坊市于2022年建立了人才合作交流机制,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000余名;2023年,三地又联合举办了首次养老服务人才线上培训班,重点围绕养老行业发展趋势、政策解读、安全管理等内容,对1.1万余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展开系统培训,壮大人才底盘。
只有监管的力量还不够。例如,为更好地吸引京冀籍老人到津养老,天津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养老企业走跨区域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02

项目持续添新

保险身影频现

政策东风之下,“京津冀康养圈”项目持续添新,且医养结合项目凸显,例如保定宝石花东方医院医养中心、沙河市第二医院老年养护中心、中国康养恒颐汇燕山院等,都是被广泛报道的案例。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残奥会之后,张家口冬奥村也实现转身,核心的业态布局中就包括旅居康养。
在许多项目背后,保险身影频现。例如2022年,国寿通过出资设立国寿大养老基金,加速整合集团内部康养资源,其位于天津的国寿嘉园·乐境,就是国寿旗下首个医养结合型的康养项目,项目为国寿和天津市政府联手打造的重点示范工程;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颐享社区,是新华保险投资的首个大型综合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以康养、乐活为主题,融合长住养老、旅居度假、短期康养等功能;较早建设的泰康之家燕园,其第三期项目已于2023年9月正式开业。
许多机构都表达过对京津冀康养圈的重视。新华保险曾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以及成渝、武汉等区域重点城市继续探索布局养老健康项目,建立具有新华特色的康养生态体系;并将积极探索与第三方机构、地产公司合作等方式开展轻资产布局,适时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老年服务生态建设。国寿“十四五”时期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其他区域城市,目标是形成养老床位3万张,达成“东西南北中”的战略布局。
康养生态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经营复杂等特点,进入这一赛道很考验机构的资金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经营管理能力,而保险机构进入康养领域有其优势。在1月由A智慧保举办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上,泰康之家经营办公室助理总经理于赛男谈到,保险是一个长期耐心资本,能够给予需要长期经营、具有社会公益属性的养老服务行业更多支撑;同时,保险客户本质上就是未来的养老客户,对保险客户需求的挖掘、教育和互动,也是险资养老机构的独特优势。
03

需求缺口仍大

如何“强供给+优生态”

京津冀康养协同发展仍是下一个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郭兰峰回答“下一个十年要做些什么”时谈了五方面,其一就是不断增强区域内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强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
不过当前康养的供需缺口依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天津、河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19.63%、21.66%、19.85%,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组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区域养老机构数量达2822个,供给养老床位40.9万张,养老床位缺口28.9万张。
与此同时,十年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超6.9%,现代化都市圈的勃勃生机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带来更多样化的康养需求。
如何进一步增加康养供给并优化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和重视。在今年初的地方两会上,京津冀辖内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康养产业发展目标,例如秦皇岛市提出力争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打造中国康养名城;承德市的发力方向是温泉康养,计划引进北京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新建改造一批高端温泉酒店和乡村民宿,每个县市区实施1—2个健康养老项目,每年吸引5万—10万北京人到承德康养养老。
从商业机构的角度看,由于康养产业链条很长,涉及到买地、建社区、买医院、招医生、招护理等诸多环节,很难“一肩挑”,因此合作十分重要。仍以保险为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杨帆曾在去年10月A智慧保主办的“洞见未来 智慧康养”研讨会上表示,当前保险和康养产业在交叉发展,但始终有间隔,原因之一在需求端,“老的人不保,保的人不老”;另一个原因在供给端,保险从业人员和康养从业人员的专业领域不同,很难互相替代。
他提到目前行业中有一个新思路,即建设医养一体的养老院,这一形态在成都、苏州等城市已有落地。即一家企业两张牌子,一边是医院,一边是养老机构,中间有共享空间,这种方式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也发挥了专业分工的作用。“专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保险公司退守平台角色,发挥自身筹资优势、金融牌照及数字化能力,专注在康养金融,引导资金储备,满足多元化康养需求;康养服务则应交给健康、医疗、养老等专业机构。”杨帆说道。




--THE END--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咨询热线
158-2836-1043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151号 1栋1单元21层2108号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