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文化康养”的“无限可能”

2024.03.25   |  

147

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保障。幸福的晚年生活不再只是“一张床三顿饭”。无论在哪,每天清晨或傍晚的公园、广场、河边,唱歌、跳舞、下棋的老年群体,大概可算作老有所乐的代表。


如何满足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逐渐成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物质前提下孕育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文化养老”的概念应运而生,且与“物质养老”一样,不容忽视。

18b2ed3f603407824e705a274d28bab5.png

老年大学学员正在学习营养膳食课


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离开奋斗大半辈子的工作岗位,突然清闲下来,这种不习惯、不适应感让他们短时间很难找到情感寄托。而参与更多样的文化活动、购买品质较高的文化产品、享受更具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是他们当下的首选。


他们的选择余地有多大呢?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上学名额要靠“摇号”,热门课程更是要靠手速“秒杀”。有帮父母排队报名的网友笑称:“早上4点就来了,替父母报名老年大学和替孩子去幼儿园报名一样火爆。”


“一座难求”的不仅仅是老年大学,跳广场舞的场地也是大爷大妈们争抢的焦点,从而引发不少争议。


此外,老年人精神文化资源的紧张现状还表现在互联网上。为了赶上潮流,他们学会了微信聊天、扫码付款,但也有不少老人成为“低头族”,沉迷网红、熬夜刷短视频、疯狂购物……


老年群体对健康、文艺的渴望与执着,也充分反映出他们对晚年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但很明显,目前“文化养老”条件与老年群体的需要并不匹配。


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少之又少: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是年轻人和小孩在看书、运动。博物馆、美术馆里的,也多是戴着各色帽子、穿着各色马甲的学生研学队伍。而政策落地,也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重阳节前夕,《银发经济蓝皮书》发布,报告指出,中国银发经济未来将拥有远超日本的市场规模,因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65岁以上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比例在2022年已达约15%,这为银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高水平的文化养老建设可以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且文化养老产业作为新兴消费市场将迎来一片蓝海。


69e1be65ad300f456a71435aa2f4cac0.png

老年大学学员正在学习书法课程


如何在蓝海中以正确的方式打开“文化养老”建设的“无限可能”?


关键是要“格局打开”。


文化养老想要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高校等联动合作。正所谓“独木难支”,文化养老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围绕老年人需求,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文化养老产业。


比如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的融媒体品牌人民康养,连续两年发起“斜杠老年”系列作品征集展示活动。2022年3月,“斜杠老年”第一季活动以摄影作品展示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累计获得1.2亿关注量。2023年3月,“斜杠老年”第二季活动以美食作品展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内容曝光量近5亿。“媒体+文化养老”,让大爷大妈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己的小圈子和认同感。


此外,需要“精准供给”。


要关注银发一族在文化娱乐、教育、社交等方面的多元化、个性化精神需求。有相关产业布局的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洞察细分市场的空缺,及时入场,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强、覆盖面广、针对性实的文化服务格局。


比如,9月13日,65位平均年龄57.7岁的银龄超模亮相2023中国国际时装周,展示出中老年群体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根据农村人口年龄分布结构,以老年受众群体偏好,设置课程结构和班次安排,开设非洲鼓、彩带舞、快板、书画、模特等针对老年人的特色课程,为老年群体送去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食粮。


3f8b751a894d71cdd9efdc4b8fa658c8.png

  老年人正在学习书法课程


值得强调的是,社区和老年人自身,也发挥着大作用。


依托村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建立老年大学分校,结合社区已有的活动室、健身场馆等资源,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这无疑是一种不错的解决办法。如杭州和睦街道携手专业社会机构,开设老年大学,由专业机构负责日常运营,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其老年教育课程均为公益性质。和睦街道在社区选出有文化专长的“银龄”达人50余名,他们作为授课指导师,为更多社区老人分享知识技能。和睦社区还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尝试以积分制等形式激励更多低龄老人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


而有一些老年人,他们或一身技能,或博学多识,或多才多艺,还能够在社会上贡献光和热。82岁的王广杰曾是济宁市一所职业中学的电工课教师,因为退休后在抖音开直播讲电工电子知识而被网友熟识,并因此获得了2022年感动中国“银发知播”奖。像王广杰一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可以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分享者、老年大学的教师,如此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重拾职业获得感,更能破解文化养老事业“一师难求”的难题。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白发人创造的流量,能够汇聚成真正的能量。随着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期待更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的时光中,共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文化滋养硕果,安享幸福晚年。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才能真正活得有光彩。

文章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咨询热线
158-2836-1043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151号 1栋1单元21层2108号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