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三个因素无法回避

新康养研究  |  

2024.08.02   |  

240

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与世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区间,甚至高于部分发达国家,让人生七十古来稀彻底成为历史。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化率也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幅提高,并将在未来加速发展。有专家指出,老龄化率从7%上升到20%,中国用了22年,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亚用了73年,美国69年,加拿大65年,日本用了26年。

前文已经分析指出,老龄化基本上是发达国家独有的社会现象。因此,中国的老龄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那么,在这种进步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摄图网_500119598_banner_自然绿色树叶素材(企业商用).jpg

第一个因素,是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生育高峰,为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老龄化提供了人口主力。

建国初期中国生育率处于高位,这一点与当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似。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在上世纪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总和生育率处在6.0左右,也就是说当时一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6个孩子,这个生育水平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水平。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普遍生育率特别高?学术界一般归纳为四个原因:

一是避孕手段、避孕观念落后,个人或家庭无法有效控制生育;

二是发展中国家新生儿死亡率高,普通家庭为了有适合数量的后代存活到成年,必须生育更多数量的孩子;

三是发展中国家对孩子的抚养观念停留在衣食温饱层面,抚养成本相对较低,而发达国家的家庭注重从生活、教育各个方面加大对孩子的培养成本,那么能抚养得起的孩子数量必然减少,从而决定了少生孩子、大力培养的生育策略;

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女性缺乏独立经济地位,生育功能被社会放大,生育意愿普遍较强。而发达国家的女性显然拥有丰富得多的发展机会,女性的生育功能让位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故而生育率大幅下降。

而以上原因大多在建国之初的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因此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生育率高达6.0左右,一直到1977年才降到3以下。在此期间形成了数个人口出生高峰期,如1950-1957年、1962-1975年两个婴儿潮,总计出生人口约在4-5亿之间。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也成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老龄化的主体人群。

摄图网_507738647_banner_初夏盛开的蔷薇花(企业商用).jpg

第二个因素,是建国后中国人的营养水平和医疗条件极大改善,死亡率大幅下降,预期寿命大幅提升,老年人口数量自然而然地在2000年特别是2020年后越来越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是死亡率下降最迅速的时期,学术界称之为死亡率的快速下降期。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粗死亡率高达20‰,婴儿死亡率高达200‰,相当于每出生5个婴儿就有一个活不下去。同时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在1950年年初迅速增长到50岁左右);到1978年,人口粗死亡率下降到6.25‰,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0‰以下,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64岁左右。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又过去了四十多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人均预期寿命继续增长。这一时期,人口粗死亡率基本保持在6‰—7‰,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到2016年下降到7.5‰,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6岁以上。(《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张车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根据统计,中国2021年预期寿命为78.2岁,而美国却由于新冠疫情应对不善出现倒退,2021年为76.6岁,比中国低1.6岁,比美国疫情前的201978.86岁低2.26岁。

如果再将新生儿死亡率、传染病防治等数据做国家间的横向比较,中国在各种指标上与发达国家十分接近,与发展中国家则拉开十分明显的差距。

从新生儿死亡率看,有学者统计,2014年中国新生儿死亡率(千分之一)为5.9,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同期美国为3.7,日本为1.0,德国为2.2,英国为2.5,法国为2.3;而发展中国家新生儿死亡率显著高出数量级,同期墨西哥为7.4,巴西为9.6,印尼为14,印度为28.6,世界平均为19.7

从传染病防治看,2014年中国的结核发病率(例/10万人)为68,美国3.1,日本18,德国6.2,英国12,法国8.7;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为21,巴西为44,印尼为399,印度为167,世界平均为133

儿童麻疹免疫接种率2014年中国为99%,美国为91%、日本为98%、德国为97%、英国为93%,法国为90%;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为97%,巴西为97%,印尼为77%,印度为83%,世界平均为85%

死亡率、发病率大幅降低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从建国之初的极低水平,在几十年间建设成为覆盖城乡的完善医疗、保健、预防体系。

首先从医疗机构数量看,1950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共才3 670个,其中医院2803所、妇幼保健医院426所、专科疾病控制中心30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1所。而到了2017年,医院31056所,妇幼保健医院300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82所,专业疾病控制中心1200所,合计约38738所,是1950年的十倍有余。

再看卫生人员数量,1949年中国医疗卫生人员总人数、医生人数以及医师护士人数分别为50.5万、36.3万和3.3万人。2017年,中国医疗卫生人员总人数达到898.8万,其中医生339万,医师护士380.4万,人数相比于1949年增长了十几倍。

最后看床位数量,1949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和县级以上医疗床位数大概都只有8万张,2016年床位总数增长到609万张,增长70多倍。

正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尤其是1962-1975年婴儿潮出生的数亿人口,在出生和成长阶段享受到了中国妇幼保健和医疗体系快速发展的红利,才能获得远超过旧中国和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寿命,并且成为2020-2035年低龄老人高峰(此时年龄正好在60-74岁区间)和2035-2050高龄人口高峰(此时年龄正好在75岁及以上)的主要构成群体。

摄图网_402546567_banner_老年人的情人节(企业商用).png

第三个因素,是80年代以来受计划生育、个人价值凸显和生育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生育率一路下降。

80年代以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1980-1985年为2.51990年以来降至2以下,2020年更是低至创纪录的1.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虽然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缓慢得多,比如非洲目前约为4.72,拉丁美洲为2.14,印度为2.0,都显著高于中国。

而诸多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也高于中国20201.3的水平。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2021年报告,美国与法国均为1.8,英国为1.7,德国为1.6,日本为1.4,意大利与中国持平同为1.3,韩国是唯一低于中国的,为1.1

人口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将控制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施了晚、稀、少的人口控制措施,继而在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随后更是在全国范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不过,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后,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生育成本上升,比如房价和教育费用的飙升,新一代的80后、90后女性追求自我价值、不愿被生育羁绊,成为更重要的拉低生育率的影响因素。

可以说,中国的生育率水平在过去几十年间,迅速向发达国家靠拢,这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之后国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性,并不受生育政策的单一因素影响。

而生育率降低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新生儿数量减少,年轻人在人口中的占比不断降低,而老人的占比则会不断提高。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咨询热线
158-2836-1043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151号 1栋1单元21层2108号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